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緬懷三位老長官 功在國家真英雄

         放大字型圖示 放小字型圖示 列印圖示


 民國三十七年十月,那時我還不滿十五歲,就投入陸軍三十九軍一四七師四四○團一營二連充任列兵。那時我軍原防守東北葫蘆島外圍據點,因大局逆轉,由東北轉進,馳援徐蚌會戰;之後又奉命轉進廣東,經海南輾轉來臺。回想期間我追隨的三位老長官,雖然早已仙逝,但他們為國奉獻、忠貞不二的精神,令我永銘肺腑。
 老師長張家寶公十月率一四七師,駐防葫蘆島,因局勢逆轉,奉調參加徐蚌會戰。戰況危急時,奉命在蚌埠以北固鎮地區,掩護會戰失利大軍十餘萬人南撤,而我軍最後且戰且退,到蚌埠懷遠地區集結待命,不久又奉命轉進粵北,經海南來臺。
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,三十八年十月粵南陽江戰役後,我三十九軍所轄直屬部隊及一○三師均先後變節投降,軍長見大勢已去,逃亡香港。斯時一○三師師長及共黨同路人先後派員遊說、利誘勸降,張師長不為所動,不僅將一四七師平安經由海南帶來臺灣,更將一○三師轄下一個營也帶來臺灣,這種忠貞不二、功在國家的精神,在戡亂戰事中是真英雄也。他不僅保全個人名節,更挽回了全師官兵的命運。
 老營長李德義公是我在東北初入伍時的營長,在徐蚌會戰中,國軍諸路慘遭大敗,但他率領這個營在蚌埠以北的石橋村,贏得輝煌勝利,此役最大貢獻是,粉碎敵軍建立橋頭堡,阻撓我軍通過新馬橋南撤的企圖。
 記得攻打石橋村時,我營第二連配屬重機槍連為主攻,第一連為助攻,第三連為預備隊,李營長身先士卒,親臨主攻連,經一晝夜激戰,終於攻克石橋村;占領後發現尚有共軍屍體數十具未及時撤走,顯見敵人撤退慌亂。
 新馬橋是蚌埠通往徐州、穿越淮河支流的一座鐵路大橋,長約三百餘公尺。猶記得新馬橋撤退那段驚險情景,爭先恐後,相互推擠踐踏,任人墜落橋下,如今念及仍心有餘悸。且此橋如被敵占,或許就會像韓戰中,韓國政府因驚慌失措下令炸毀漢江大橋,導致數萬韓軍被阻隔在江北,最後只能投降。好在束手待擒的場景,沒有發生在我軍身上。
 三十八年底,我師由海南島轉進來臺,我所屬的部隊初駐臺南,重新整編為五十軍一四七師四四一團二營。營長李家實公在粵南陽江戰役中原屬一○三師,全師變節投降,唯有他忠貞不二,毅然置個人死生於度外,率領全營官兵轉投一四七師求援,並隨同來臺,這份愛國情操在戡亂戰事中難能可貴。
 儘管如此,三位長官來臺時是什麼官階,退伍時仍是原官階,真為他們嘆息不已。佛曰:「來也空空,去也空空。」謹以楊慎〈臨江仙〉悼念我的老長官:「滾滾長江東逝水,浪花淘盡英雄,是非成敗轉頭空,青山依舊在,幾度夕陽紅。白髮漁樵江渚上,慣看秋月春風,一壺濁酒喜相逢,古今多少事,都付笑談中。」
 
 【作者速寫】董凱,民國二十二年生,七十六年以上校退伍。
 
(點閱次數:375)